殯葬文化
智能千佛墻廠家 少數(shù)民族喪葬習(xí)俗—阿昌族的喪葬習(xí)俗
阿昌族是云南特有的、人口較少的7個少數(shù)民族之一,民族語言為阿昌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語支待定,有梁河方言和戶撒方言兩種方言,兼通漢語、傣語等其他民族的語言或方言,無本民族文字,使用漢字。
阿昌族主要分布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隴川縣戶撒阿昌族鄉(xiāng)、梁河縣囊宋阿昌族鄉(xiāng)、九保阿昌族鄉(xiāng),其余分布于潞西、盈江、騰沖、龍陵、云龍等縣。此外,在鄰國緬甸也有部分阿昌族分布。阿昌族制造的鐵器極負盛名,以“戶撒刀”著稱于世。
阿昌族的喪葬一般分為土葬和火葬兩種。對非正常死亡者,如傳染病死、兇死、難產(chǎn)死,行火葬。對正常去世者的喪葬儀式由“報喪入殮”、“停尸發(fā)送”、“祭奠出殯”、“土葬接靈”等幾個部分組成。
阿昌族人死后,先請佛爺來念經(jīng),以示超度死者的亡靈,停尸三日后,則選擇吉日出殯。出殯時,由老佛爺用三四丈長的白布,一端系于棺木上,并持著布的另一端走在棺木前面,以示由其領(lǐng)路,讓死者的靈魂平安地到達“天國”。當死者的棺木抬起時,死者的子孫親屬跪在棺木前面,讓棺木從他們頭上抬過,棺木過完的尋人立即起來又跑到前面接著跪下,這樣一個接一個的輪環(huán)跪,直到棺木抬出家門,這時,子孫親屬們又到大門外的路兩邊跪下,讓棺木從他們的中間抬過。這是表示給死者搭橋過河。埋葬死人的日期必須選擇龍、虎、猴日,否則,會使莊稼不能生長,子孫不得興旺。埋葬時,死者來世不能變?nèi)恕?/span>
阿昌族認為,人死后有三個魂靈,一個要送到祖先居住地,一個要送到家族墳地,一個要供在家里保佑子孫。送魂靈到祖先居住地的路有兩條:一條是到城隍廟鬼王處,一條沿著最早祖先遷徙路線送往騰沖。認為只有經(jīng)過望鄉(xiāng)臺,吃了迷湖湯,過了奈河橋,亡靈才能到鬼王那里報到,然后才能回到祖先那里。
“發(fā)送”儀式上的祭品有豬頭、豬的四腳和尾巴等。儀式開始,鞭炮齊鳴,“活袍”口念誦詞,另外一人把一端包有紙錢的竹片點燃。然后從喪家大門插到村口,意為給死者照引路,為女死者插雙行,男死者插單行,數(shù)量由死者的年齡決定。接著由“活袍”或佛爺敲著木魚,孝子孝孫們繞棺三圈。之后孝子孝孫在棺旁哭靈,“活袍”便在棺前立兩棵金竹,掛起一塊竹笆,在上面放些紙錢,開始念經(jīng)“發(fā)送”。送詞大意是:有海的路是傈僳族的路,有文章紙墨的路是漢族的,有紅口水的路是傣族的路,有箭和弩的路是景頗族的路,要往阿昌祖先的路向前走,祖先的路上開滿著鮮花。
唱完發(fā)送詞,“活袍”又對全體聽眾講,人死了就像燈里的油干了,不要悲痛,雖然離開了活人,但他回到了祖宗那里。只有知道祖先過去的事,活人才對得起死人。然后就給眾人唱祖先開天辟地的史詩《遮帕麻和遮咪麻》,直到次日清晨。
還有,人死后,旁邊要擺一碗飯,飯上放一個油煎雞蛋,這是表示祭祀死者。死者發(fā)喪那天,遠親近戚都來這里送葬,主人給后家親人,每人分別送二、三尺長的一節(jié)白布,用來裹在頭上表示哀悼。死者棺木放入坑時,兒孫們前來痛哭告別,主祭喊一聲:“爹(媽)不要怕,我們來給你老人家蓋土”。隨即捧一捧土丟下坑去,灑在棺木上,然后再將土埋上,其他的人也跟隨著埋土 。
祭奠出殯。停尸到第三天,就要舉行祭奠出殯儀式。屆時遠近的親戚都帶著祭品參加,一般親戚的祭品是一升米,一只雞,近親祭品是一只羊和一些錢。
均抬一面用白紙做的“秉帳”(幡旗),“秉帳”正文書寫死者生平、經(jīng)歷和祭者的悼詞,落上全部前來祭悼者的姓名。死者的外家(其妻子后家)還要扛一幅白布“秉帳”·(幡旗)來,內(nèi)容款式與其他親戚的相同。
我們做全國最佳專業(yè)智能千佛墻廠家,專業(yè)打造品牌智能千佛墻產(chǎn)品,絕對是您值得信賴的首選好廠家哦!歡迎各位前來訂購!